葡萄牙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心理专家乐嘉带4岁女儿沙漠徒步坚强不哭
TUhjnbcbe - 2020/12/8 13:40:00

Jul.27

这是幸福双翼陪伴你的第天

作者

朱雪琴幸福双翼资深导师01

沙漠徒步,锻炼毅力

又到“神兽”回笼的暑假,网上各种关于带娃的苦恼,层出不穷。

突然想起,有一个教育新闻是“月薪三万仍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

除了“神兽”烧钱之外,很多父母头疼的可能就是怎么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了。

颇为出名的色彩心理学专家乐嘉,就曾在一个暑假,带着4岁女儿去沙漠徒步。

乐嘉发微博,说将带女儿去徒步沙漠,4天走76公里,平均每天近20公里。他还强调,4岁半的女儿是全团年龄最小的。

▲乐嘉微博截图

说实话,第一眼看到这个报道,我是非常好奇和敬佩的:在很多家长忙着送孩子各种培训班、生活上养尊处优时,乐嘉的选择,与众不同。

我相信一个父亲带着孩子参加徒步,在安全上想必已考虑周全,即便有特殊意外发生,身后也有一个专业的团队给到支持。

因此,即使孩子只有4岁,我个人感觉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体验机会。

乐嘉坦言:这次尝试,是为了锻炼女儿的毅力。

他反复对女儿说:“爸爸希望你长大以后成为一个有毅力的人,你如果这么小都能坚持下来,以后很多困难你都会克服的。”

吃苦耐劳、懂得坚持,这是很多家长希望培养孩子的品质。

乐嘉的出发点,同无数个父母心底的期望一样。

至此,我都对他带女儿进行此次的徒步,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02

约法三章,让人愕然

然而,看到他和女儿的“约法两章”后,我很是愕然。

“徒步前,我和灵儿约法两章:

其一,不可无理哭闹,哭要有哭的理由,不哭的孩子最美;

其二,无论发生什么事,绝对不可以让大人抱,要靠自己的力量每天走完全程。”

▲乐嘉微博截图

通过徒步的方式,培养女儿的毅力,这种方式本身无碍。

但,将“毅力”=“不哭”,“坚强”=“不让大人抱”,这种信念让我对乐嘉“色彩心理学家”的身份,感觉很膈应。

这类认知误区,很多家长都有——

孩子一哭:别哭,不哭才是好孩子;孩子一闹:懂事的孩子妈妈才喜欢;孩子乖了:对,这才是好孩子……

家长的这类言行,稍加留意,生活中随处可见,这类话通常都是对年龄较小的孩子说的。

年幼的孩子,正处于通过家长的肯定和喜爱,来确认自我价值和获取安全感的阶段。

如果家长经常这样引导,孩子会为了让爸爸妈妈开心、喜欢,而压抑和忽略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

一个取悦、讨好型的孩子,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在他们的经验里,自己的感受、想法是不重要的,甚至是错的,只有满足他人(幼年取悦长辈,少年时取悦同伴,成年后取悦领导及伴侣)才是对的、好的。

乐嘉4岁的女儿,可能还无法理解什么是“毅力”,但她一定能够感受到爸爸传递的信息:按照爸爸希望的做,我才是个好孩子。

普通的家长因这类误区,无意识培养出取悦和讨好型的孩子,还可以理解,毕竟他们的认知经验、专业水平有限。

但一个到处演讲、分享、传播心理学知识的“专家”,在教育女儿上也持有类似观念,让人不寒而栗。

孩子“不哭不闹”“乖巧懂事”,就等于具备了坚强、毅力的品质吗?

哭泣和想要抱抱就等于“软弱”“退缩”吗?

真相却是,孩子感到难过、悲伤、疲惫时,来自家长的及时回应和肯定,会让孩子的心灵感受到满满的力量,而后自主自发的坚持、毅力才可能发生。

有位妈妈,因为一直面临着女儿的挑战来求助。

女儿报了很多兴趣班,但是上一段时间就开始哭闹、磨叽,不愿意去。

一来,已经花了不少钱;二来,担心总是这样怎么培养孩子坚持的毅力?

因此,每次女儿有不乐意的苗头,妈妈都是道理先行:“你现在不能三分钟热度,不然以后还怎么成大事?”

道理无效就情绪“镇压”:“怎么动不动就哭哭啼啼,还这么多歪理,真是太让人失望了!”

几个回合后,女儿虽不情愿但也无奈去做。

但一个让妈妈忧心的结果开始出现:女儿的眼神越来越暗淡,也不再跟自己亲昵,跟小伙伴的关系也不那么轻松。

才6岁的女儿,竟然让她看到一种沧桑和麻木。

惊愕之下,妈妈开始学习,才了解到:

孩子有情绪、有哭泣后,首先通过肯定、接纳、表达的方式,让孩子的情绪流动,孩子的心灵才会打开。然后再跟孩子沟通和引导,此时,道理才会更大概率被孩子听进去。

后来,当女儿再哭再闹,她不再着急讲一堆道理,只轻轻抱着孩子:“你感到压力,感到难过,想哭就哭出来吧,妈妈陪着你。”

有了妈妈的肯定和拥抱后,女儿闹情绪的时间反而越来越短,很快就自己调整过来,也更愿意接受妈妈的引导,彼此的关系越来越亲密。

女儿也更加自信开朗,并且自律而有毅力。

这个暑假,妈妈和女儿提前做了暑期约定:有玩耍、有学习、有体验,女儿都开心地自主安排着。

妈妈再也不用像很多家长那样,一到假期就苦恼——

怎么从游戏、玩耍中把孩子抢回来?怎么让孩子自律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怎么样做孩子才会听话、懂事?

那位妈妈总结说:没有爱的联结,一切自主自发的良好品质,无从谈起。

03

没有联结,一切无从谈起

当家长开始尝试接纳孩子的情绪,允许哭泣时,可能需要花费一些时间让孩子情绪释放和流动。

但,这个时间,恰好是考验家长教育智慧的时候。

是否愿意用一段时间的接纳和陪伴,允许孩子的情绪,通过哭泣、吵闹来释放和流动,决定着孩子是否能焕发出自主的力量和勇气。

相反,一开始就强调“不能哭”,孩子一哭就各种强压、转移注意力,让孩子立刻不哭,孩子或许因为害怕不被爱而暂停哭泣,但后果却是极其隐秘和长远的。

首先,孩子无法从家长那里获取足够的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

以后即便坚强勇敢,却无法在情感上轻松与人建立亲密关系,这会影响着孩子未来经营人际和亲密关系的能力。

其次,一旦孩子心底认同“坚强=不哭”之类的信念,他可能逐渐丧失了人类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同理同情能力。

看到有人伤心、哭泣,嗤之以鼻,认为是懦弱、软弱,而不能感同身受。

感同身受你的感受,不等于认同你的行为。

假如,在带女儿做徒步尝试的过程中——

乐嘉除了带着一颗为了女儿好的初心(想培养孩子的毅力);给女儿提供专业的徒步团队(物质支持);更能在女儿疲惫、哭泣时,给予及时的回应、情绪的肯定、温暖的拥抱之后(情感联结);再给到温和而坚定的方向指引(坚定界限与方向)。

这才是孩子毅力自主形成的正确打开方式。

美国韩纳馥博士在著作《运动促学》中,曾提及鼓励和允许情绪流动和表达的重要性:

我们需鼓励人们表达情绪,甚至是愤怒和悲哀,并对此表示尊重。因为当人们感受到被看重时,其情绪反应才会连接到理智。当人们没有渠道表达情绪,他们可能会怀疑自己的个人价值。如果这些情绪一直被压抑或否定,将会引致长期的肾上腺素释放,抑制了学习、记忆和免疫系统,可能会导致威胁生命的癌症和心脏病。

培养孩子的毅力和勇气,徒步、夏令营、游学、各种培训班,这些形式本身都是很好的。

前提是,家长需要了解、

1
查看完整版本: 心理专家乐嘉带4岁女儿沙漠徒步坚强不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