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只需一件事:热爱!
比赛结束后,晏如写了篇长达字的比赛感受给我,因篇幅所限,只摘取了一部分与大家共勉。
以下节选自晏如《演讲之外》
意外之旅30岁以前,除了跑步和上班,我几乎是个彻头彻尾的宅女,对于爹妈喜爱的电视综艺节目也根本就没有关心过。偶尔做点小型演讲,全是出于兴趣,验证了一个大红色从兴趣出发的根本动机。
当年接到编导发来的邀请,不爱看电视的我,第一反应是:有这么个演讲类的节目?那时候孩子还在肚子里每天拳打脚踢,我也只能把参加节目的计划搁置起来。
今年春末夏初,医院打针。医院大厅里,电话再一次响起。我很意外,但又本能地觉得,这节目应该比想象中的更有趣。
紧接着的问题便是:我该讲什么?
编导说,看过我几篇专栏,感觉应该讲点别人不知道的老师生活,视角越独特越好。同事和领导也说,要代表老师这个群体的形象。我想讲一节课,想让更多的学生知道自己的观点,而不必局限于三尺讲台下的那么几十个人。当老师不就为了能用语言影响更多人么?等到稿子敲定,彩排过后,我突然产生了一种极为强烈的好胜心。
上台前,几百个灯泡烤着后背,真热,可也让我感觉到极度的兴奋。真讲起来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好胜心被提升到了顶峰。怎么讨喜怎么来,怎么带感怎么讲!可三位导师都拍灯了,我却犯了“选择困难症”。最后乐嘉老师推杆,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我想当个好学生初赛时,在四位导师里,我没想过要选的就是乐嘉老师。《非诚勿扰》,我是真没看过;演讲视频,没一次看完整过。至于书,只看过一本《色眼识人》,还是kindle上买的电子版。“抢人”成功后,乐嘉老师看起来挺开心的。他个子高,胳膊结实,眼神真诚,叫我“晏晏”,还直呼“亲爱的丫头”,认为我“为这个舞台而生”。
带着这么激动的心,我找领导请好了假,去上海参加培训。一边想着演讲与性格色彩的关系,一边等待着与乐嘉老师的再见面。
在教室里又一次看到乐老师,我只想当个好学生。虽然我没有经过任何关于演讲的培训,但每天都靠嘴皮子混饭吃,应该不会缺乏演讲经验吧。
可他的评价和反馈,总让我觉得自己不算是个好学生。点人回答问题也就罢了,找不到需要的答案就不依不饶,稍微出点问题随时咔嚓。我眼看着好几个学员,就被乐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不留情面地要求回去改。这算什么事儿啊!我已经很久没体验过当学生的心情了,现在又来这么一出!
课上听了别人的例子,我总觉得该抛出个更加惊悚的,于是本着吓倒一片是一片的心,讲了一个孩子因考试作弊跳楼自杀未遂的事。我自认为这个例子还不错,但乐嘉老师的评价再一次打击了想做好学生的我。他让班上一个学员把我想说又不敢说的话全掏出来,随后又复盘了我的演讲,告诉我,结构很有问题,最关键的那几句不说是不行的。我的天!演讲难道不是拼临场技巧?干嘛逼着我再次回忆惨剧现场,要不要这么直接啊!演讲真的必须这么掏心窝子地挖掘自己?
然而乐嘉老师说:技巧可以训练,感受无法替代。
我一直在领悟这句话,一直在试图参透这句话。作为根本没有学过演讲,全凭道听途说的“野路子”,我看过太多所谓演讲技巧的指导。但从来没有一个人,哪怕只是一句话,强迫我专注于演讲本身最初的目的。我想讲的感受多了,乐老师说我贪心;讲少了,说我结构有问题。
到第四天,班上有个学员接连问了几次“是什么让你感觉到自负”终于让我不再纠结,打开心扉。看起来,乐老师似乎没有辅导什么,甚至最后一次汇报演讲也没有让我上台,可我从其他同学的演讲中整理出来了厚厚一本笔记。
上海培训结束的那一天,乐老师说,对我寄予厚望。可我担心,时间有限,不能完全参透“感受”的重要意义,是不是意味着还不算出师?我简直像个初入佛门的小和尚。看着高僧笃定地抛出警句,却不得要领,只能一遍遍地写稿,一遍遍地改稿。去它的比赛,我现在就想当个好学生,想写个过得去的稿子,可为什么这么难啊!
胶着正在纠结演讲稿的时候,学校里发现了一件事:一位曾经搭班的同事,因为过度劳累倒在了工作岗位上,英年早逝。太痛心,也太惋惜。我情绪很激动,直到天亮才缓过来,匆匆写大纲,不合格。再改,成稿,还是不合格。乐嘉老师说,我的语言太碎,例子都很好,但是结构有问题。再写!
第二轮的稿子准备了两篇,其一就是关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配合的。有一个例子关于学生早恋,我觉得点很新,也很好玩。没想到乐嘉老师最先问的,居然是早恋这个例子能不能写。当时就想着,这例子有什么不能写的。等到回答了他的质疑,回去重新看稿,我却主动地删掉了这个例子。不是不能写,而是发现写了并没有用。我的演讲是为了逗乐观众,还是为了说几句真心话?如果连这个都搞不清楚,只想拿俏皮话去取悦人,那还不如干脆退赛好了。
离比赛还有一周,在萌老师和卷老师的帮助下,两篇稿子基本定下来。那天去学校居然遇到了来领抚恤金的同事家属。和家属谈话之后,我想起写这篇稿子的初衷。
没错,减压,减负,这是我们长久以来说了无数遍的话题。给老师减负是当时最直观的感受,但让学生减压才是最有效、最能解决老师和家长心头顽疾的。如果我只是强调老师和家长要配合,还不如告诉他们怎样做。
乐嘉老师反复告诉我,炮弹要集中,要针对一个问题,要把教育这个事情讲透,不就是这个意思?
其实那个时候,自己也很是犹豫,生怕改得太多忘记了最初的目的。改到第十遍的时候,开始害怕听到稿子被打回来的消息,更怕被乐老师又指出结构问题。改到十五遍,卷老师告诉我说,不要太拘泥于稿子本身的词句和问题,只要记住自己传达的观点,在台上时稿子最多只占50%的比重。回头一想,乐老师每次在指出我问题的时候,都说呈现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担心我的结构,便更加专注地往教育问题和解决对策上挖掘内容。
说也奇怪,越是这么严格地要求我“集中!集中!”,我却越有底气。我已经决定自己要讲关于过度鼓励的问题了,而且要讲,就讲彻底。这样赢起来,也会更让自己问心无愧。这时候被点燃的,是好胜心。
归真我还以为会给队伍起个牛逼哄哄的名字,却得知这队伍叫“无名队”。真是够返璞归真的。
训练的过程也很返璞归真。我们依旧是每个人试讲,互相指出问题。这个过程也让我发现了一些之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看到了高标准的演讲所需要的技巧,以及全无技巧。
比如说,我一直很喜欢同队吕强演讲的风格,徐徐陈述,静静分析。可是在近距离听的时候,发现他讲得有点容易让人走神。乐老师让闻源上去重新讲了一遍故事,顿觉生动不少。即使是有理有据的分析,也需要节奏去配合,才更容易与观众产生共鸣。我在下面暗自庆幸,共鸣和感染力我还是挺容易做到的嘛……突然,乐老师一手指向我:“吕强要是能够和晏如互补一下就很好了。”哎?这是说我渲染太过头?
等到我上台去讲,便有意识地收敛了一点点表演。可第一段刚讲完,乐嘉老师突然说:“停!”然后要求我,不要做任何手势动作,从头讲起。刚才情感还充沛着,现在只能重新调整。不让我的手脚做动作,整个人就像被捆住了一样全身不爽。后来又让我讲了一遍第一段,感情早就不知道去了哪个星球。
等到复盘演讲内容,乐老师把结构画在了白板上,我担心的结构问题似乎没有出现。但是他紧接着就要求逻辑需要非常清晰。
比如“天下所有的孩子都需要鼓励,但加油式的鼓励不是唯一”这样的句子,说出来不容易得罪家长。又比如“方法有很多,但是今天只讲两条可以解决问题”,说出来也不会得罪教育界的同行……
我突然意识到,用演讲去说服别人,并不是只需要声音大表演丰富,也不是只列出一二三条,而是每一条每一个内容板块都需要有针对性。演讲面面俱到,也不是说拼命往里面填例子,而是注意有些话会不会伤害到听众。
乐老师接下来挑的问题是表演上的。他很用力地强调:“你不能从头到尾都在演啊!要不然会当你这个人是神经病的!”果然是响鼓需要重锤敲,被这样敲打的我,居然连最后一点用力表演的心思都没了。
乐老师说,细节的爆发并不是刻意演出每一个细节,因为一切的表演,最终目的都是还原当时的情景。与其只是扮演家长老师着急,不如在后面加上些家长和老师步步紧逼的细节,比如“全家都为了你好啊”等等。乐老师并不在中学教育的第一线,却引导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