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字
阅读需6分钟
在德意志第二帝国建立的过程中,铁血宰相俾斯麦可谓是居功至伟。他不仅以要铁与血的宣言,震撼了国会,促进*备发展。同时也在外交场上表现的游刃有余,一手策划了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兰西第二帝国的三次大胜。
但奇怪的是,俾斯麦一直对国内要求大力开拓海外殖民地的呼声,予以压制。他所在的时代,恰恰是英国、法国开始大力开拓殖民地势力范围的狂潮阶段。为什么他会反对新的德意志地区去将扩张重心放在海外?以至于最终错过建立稳固全球体系的大好时机?
19世纪*治漫画中正在同教皇下棋的俾斯麦
事实上,就因为俾斯麦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真正缔造者。所以他非常清楚自己新建这个国家,将要面临怎样的战略困局。他对于这个新兴帝国的定位与潜在危机预测,都让他非常深刻的认识到大力开拓殖民地是弊大于利的。
如果你翻开当时的地图,看一看德意志第二帝国极盛时期的海外领地,就会发现他们实际上得到的都不是什么很好的地方。无论是东非的坦桑尼亚还是西非的喀麦隆和纳米比亚,甚至于东方的巴布亚和中太平洋群岛。无一例外,都让以前的其他殖民者,选择暂时放一边不管。
德意志第二帝国鼎盛时期的海外殖民地体系
这个暂时到底有多长?可以说很多地方从16世纪的欧洲殖民者事业草创阶段起,就被晾在那里了。
英国人在非洲,只需要占据几个西非口岸,并控制住南部的好望角和东非的肯尼亚,就足以维护他们在印度次大陆的利益,建立环印度洋霸权。这个霸权也确保他们在马来亚、香港这些东方殖民地的安全。
葡萄牙人在非洲两侧占有莫桑比克和安哥拉,就能依仗英国的保护,维护果阿和澳门的东方残余基地,以及整个殖民地体系的利益。
法国人重点攻关了北非的阿尔及利亚和西非地区,并顺着自己在马达加斯加岛与印度的几个基地,延续到印度支那半岛。这就是他们的世界体系核心。
大英帝国鼎盛时期的殖民地与海外自治领体系
晚来的德国人呢?只能找到那些被前人挑剩下的地方,打造一个让自己不断亏钱的海外体系。在些地方,虽然不乏原材料产出,却都不足以抵消德国人为开发当地而花费的人力与物力。
更为糟糕的是,德国人撮取的地盘在战略上也是支离破碎的。这些地方不可能像英法两国的海外领地那样,连成一片,互相支持。类似情况其实也出现在国力较弱的葡萄牙和还保留着摩洛哥沿海、古巴与菲律宾的西班牙人身上。但这两个国家都选择加入英国和法国人的全球秩序,是当时世界体系的巩固者。至于保有东印度群岛的荷兰和拥有刚果的比利时,更是如此。但唯有德国,不仅体系鸡肋,还一直希望打破原有的世界秩序,形成严重对立。
抵达巴布亚进行殖民的德国人
历史上,尝试搞过海外殖民地或开发海外利益的欧洲国家,还远不止以上这几个。除去当时已经不存在的苏格兰与旦泽自由市,还应该看看北海大国丹麦-挪威与中欧大国奥匈的选择。他们都在海外有一定的利益,甚至于建立过三大洲的基地。但他们敏锐的察觉到,这样的做法得不偿失。于是在德意志第二帝国建立的前夜,奥匈帝国放弃了自己开拓远海的想法,丹麦人则从印度、西非和加勒比海主动撤退。
曾经的丹麦-挪威王国也在美洲、非洲和亚洲有过殖民地
与此同时,德国人却在建立自己中欧帝国的过程中,将欧洲本土的*治旧格局给逐一破坏。比如硬生生从丹麦人手里拿走了两个微不足道的小诸侯领地。在意图消灭旧莱茵联邦体系的过程中,先后得罪过法国人和奥地利人。
俾斯麦在帝国建立后的一段时间里,都在为这种战略失衡而四处补漏。尽管他用高超的外交手段,很快将奥地利人拉了回来,却不可能缓和同法国人的仇恨。而对奥地利的支持,也很快转变为同俄罗斯帝国的战略对峙。这就让德意志帝国无论如何,都必须面对欧陆上两个方向的夹攻。这种战略困境,在后来一战和二战中都反复折磨德国的决策层。
普法战争后会见拿破仑三世的俾斯麦
俾斯麦退休后,意气风发的威廉二世开始为拓展殖民地体系而建造大规模海*部队。这就最终惹恼了以四海为重心的英国,并反过来给德国造成了更大的负担。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如果德国继续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去海外,结果将会更加得不偿失。
从后来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进程来看,德国一方面需要维持压制陆地四邻的庞大陆战部队,还要培养一支可以随时出现在世界各地进行大规模作战的海*。但他的那些殖民地,不仅没有能力给财*拨款报销,甚至还成为累赘,需要更多的保护费用。喀麦隆就成为英法比三国联*的夹攻对象,津巴布韦和坦桑尼亚一样被英联邦压制。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东方的巴布亚。至于太平洋群岛和青岛,都落入日本之手。
一战时的德国自夸漫画实际上却反映了他们的战略困境
德国海*呢?作为主力的远海舰队在港口吃灰,定期出门打一些没有目的的消耗战。其中有两次被皇家海*在家门口伏击得手。好不容易玩出一个日德兰的惨胜,依然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至于分派在海外的舰队,则因为海*大部分兵力要拱卫北海与波罗的海,只能以巡洋舰四处游击。结果自然是在英国、法国和日本海*的围追堵截中,全*覆没。
一战后自沉在苏格兰斯卡帕湾的德国战列舰
德国陆*呢?他们需要在欧洲战场上两线来回奔波,疲于应付。当他们即将快速突入法国腹地时,俄罗斯陆*就从东面攻入了王朝龙兴之地--东普鲁士。当陆*在东方阻挡了俄*攻势,英法的陆*已经在西线建立了稳固阵地。这还不算他们需要因巴尔干问题,去分兵解决塞尔维亚与罗马尼亚。需要因为意大利反戈一击而越过阿尔卑斯山作战。甚至要为土耳其人去达达尼尔海峡和伊拉克打仗。
一战时身穿护甲的德国工兵
最后的结局,自然是德意志陆*和海*联手,把帝国实际上只能从中欧汲取的资源给全部耗尽。这种情况正是俾斯麦一直死死克制发展海外殖民地体系的原因,也是俾斯麦退休后德国人错误选择的必然结局。
一战后期生活陷入困境的德国人
或许会有很多同情德国的人觉得,这是华山天险一条路的宿命。因为德意志要完成新一轮的产业革新,就必须获得市场与原材料进口空间。而19世纪的世界,相比今天来说是非常“贸易保护主义”的。这就关闭了德国人和平崛起的上升通道。
但在德意志帝国崛起的同时,位于新大陆的美国也在迅猛蹿起。美国人当然也会出兵古巴与菲律宾,并在今天还保留着从西班牙人手里拿来的关岛和波多黎各。但在更广阔的范围,美国人却是积极推行着门户开放+利益均沾。另一方面,国内的巨大市场也是他们崛起的重要助力。这就同德意志帝国的四处喊打喊杀,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战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
今天,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强国,而德国则需要在美国威胁退出北约时,被迫增加国防开支。而在当年,他们是同时崛起的两股新兴势力。但日后的命运差异,在威尔逊和威廉二世的时代就已经定型。
本文授权转载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