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素有“共和国外交官摇篮”之称,据不完全统计,北外毕业的校友中,先后出任驻外大使的就有余人,出任参赞余人。每年,都有许多年轻的北外人入职外交部,为我国的外交事业贡献力量。本期推送,就让我们一起认识几位已经通过外交部遴选的北外学子,了解北外的外交故事。
曹涵,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级本科生。外交部定向培养人选,曾获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杨澜文化传媒人才奖学金"等荣誉称号,荣获第十三届“北外青年五四奖章”。
舒畅,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国际关系)专业级本科生。外交部定向培养人选,国关读书会副会长,曾任团总支宣传部部长,获评国家奖学金,校三好学生等多项奖项荣誉。
王馨若,北京外国语大学届朝鲜语专业毕业生,曾获校一等奖学金、校二等奖学金、校级优秀三好学生称号,外交部定向培养人选。
杨睿思,北京外国语大学届毕业生,国际政治与经济和翻译双方向,战略班成员。年通过外交部遴选成为外交部“英转非”项目定向培养人才,学习葡萄牙语,于年4月优秀结业。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外国语高等学校,北外始终恪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秉承“兼容并蓄、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锤炼“外、特、精、通”的办学特色,坚持“追求卓越,实现一流”的价值追求,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涉外高素质人才。
年,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前身——延安抗大三分校俄文队诞生,年,周恩来总理参加学校大会,提出“我们不仅要培养军事翻译,而且要培养新中国的外交人才”。自那时起,北外师生在艰苦的战争条件下坚持办学,秉承崇高革命理想,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大批军事翻译人才和外语人才,也为新中国储备了一批外事干部。
他们中,有活跃在国际外交舞台的联合国原副秘书长、现任中国政府欧洲事务特别代表吴红波,也有展示大国形象和北外精神的现任驻欧盟使团大使张明、现任驻赞比亚大使杜晓晖、现任国台办主任刘结一等。在风云诡谲的外交战场上,北外人以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心系家国的责任,为大国外交贡献自己的力量。
北外校友、翻译家张幼云曾作为国家领导人翻译,亲历关于香港回归的22轮中英谈判。年,当南斯拉夫局势剑拔弩张、科索沃战火一触即发之时,北外塞尔维亚语专业级校友、新华社记者邵云环,级校友、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主动请缨,勇敢奔赴报道第一线,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从延河之滨救国图存的青年志士,到双边多边谈判会上的外交官,一代代北外人在国家前行的大势中追寻成长坐标,成就人生价值;一批批北外人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建功立业,服务人民、服务国家。作为中国外语教育的最高学府,国际化的北外也时时刻刻都在为中外人文交流贡献力量。自年至今,已有数十位外国元首到访北外,各国驻外使节来访交流频繁。
年,萨尔瓦多总统布克尔访问北外,接受名誉博士学位并发表演讲
年9月,丹麦王储腓特烈访问北外
年4月,荷兰王国首相马克吕特访问北外
外交学专业是北外享誉“共和国外交官摇篮”的金字招牌,该专业设立于年,是北外最早建立的非外语专业之一。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也是国内相同专业中的首个;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年与英国基尔大学合作开设了外交学/国际治理与公共政策(中外合作办学)全英文本科项目,是国内目前唯一的外交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为适应国家外交事业的建设需要,长期以来,北外大力推进非通用语种建设,目前已获批开设种外国语言,开齐与中国建交国家的官方用语,成为我国培养外语人才和外事翻译的主要基地。此前,曾在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参与会晤时多次担任翻译的孙宁和周宇就毕业于北外英语学院。
周宇,年毕业于武汉外国语学校,被保送至北京外国语大学,曾任外交部翻译司英文处处长,多次为领导人在重要场合担任翻译
近年来,北外不断为国家外交领域输送人才,越来越多的北外青年怀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北外作为外交部重点生源校,每年获得推荐名额为全国第一。在-这十二年间,经不完全统计,北外毕业生进入外交部的有人,约占外交部招录外语人才总数的四分之一。
“外交部年考录宣讲会”在北外举办
从延安到北京,一路走来,北外在新中国外交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站在历史新起点,学校将继续当好外语高等院校的“排头兵”“领头雁”,为构建我国对外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我国参与全球治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服务新时代我国外交事业发展,助力中华民族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作出新的贡献。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