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在欧洲大陆的最西南端,有着“地尽于此,海始于斯”的美称。这个气候舒适、民风淳朴的伊比利亚国家除了盛产美酒和美食,也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目前葡萄牙境内共有17处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量上可以排进世界前二十。深厚的遗产文化使得葡萄牙在近年来多次斩获各项世界旅游大奖,成为了有目共睹的“欧洲最佳旅游目的地”。
葡萄牙现今共有8处单独或联合申报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法朵,康特-阿伦特雅诺,牛铃制作,Bisalhes黑陶制作工艺,“Estremoz”泥塑技艺,冬季波登西狂欢节等等,本期我们将首先为大家来介绍这其中最负盛名,也是葡萄牙最具代表性的一项非物质遗产:城市民谣——法朵。
法朵是葡萄牙最广为流传的一种音乐形式,在当地大街小巷的酒馆、咖啡厅和会所里都可以听得到,是葡萄牙名副其实的“国宝”。据说法朵(Fado)这个名词来源于拉丁文(Fatum),意涵“命运”或“宿命”,与英语的Fate也相近。法朵这种独特的音乐充满了哀伤、怀旧和思念之情,所以也会被称为悲歌。
有关法朵的起源一直说法不定,有的认为它起源于葡萄牙的民间叙事歌曲,有的认为它起源于葡萄牙海员的吟唱,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其真正的源头是刚果,黑人先将此歌舞形式传到了巴西,后在19世纪初的里约热内卢街头开始出现,最后在大约一百六七十年前开始传进葡萄牙。
法朵是由歌曲和器乐两部分组成:高音的葡萄牙吉他和中音的西班牙吉他合奏出抒情气氛,吟唱的歌声悲切、哀怨,共同使人们感受到它与众不同的魅力所在。Fado的歌词也时常充满着悲剧性的宿命观,过去出海的水手在旅途中歌唱远离家乡和爱人的苦闷,回到故土叙唱冒险的经历和刺激,主题通常围绕着爱情、思乡和命运这三类话题。
其实法朵音乐在葡萄牙国家社会地位的提升曾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法朵歌词的发展。早期法朵音乐的词作者通常都是匿名的,歌词都是通过口头传承而得以流传。而从二十世纪20年代开始,流行诗人的诗歌逐渐与法朵音乐结合在了一起,且在同时期,博学诗也开始加入fado旋律,很多受过良好教育并发表过作品的作者都为法朵音乐艺术贡献出了许多优秀的词作。这些最后都通过出色歌唱家的演绎,传播到了更远的地方。
演唱法朵的歌手被称为“法蒂斯塔”,男歌手一律穿黑衣,女歌手还会搭黑披肩,演奏者通常位于歌者的身后。法朵的传统表演场所一般会在街道上开设的“法朵之家”内,它们既是餐厅或咖啡馆,又是欣赏“法朵”的好地方。许多人来到这样的餐馆并不是为了就餐,主要就是来欣赏法朵。
演唱法朵的歌手以女性居多,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上世纪的“Fado皇后”阿玛利亚·罗德里格斯。阿玛利亚是第一个将葡萄牙著名诗人的诗句作为歌词演唱的人,为法朵的推广和流传做出了重大贡献。她的嗓音浑厚而富有情感,曾被称作是“葡萄牙之声”,一生中获得了超过40个来自多国皇室与政府颁发的勋章及殊荣,对法朵最终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钦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除了阿玛利亚之外,当代最耀眼的法朵之星是她的接班人Mariza。玛丽莎拥有出众的外表和优美的声线,被英国广播公司誉为“最佳世界音乐歌手”。她的演出风格不仅承载了法朵的传统,还为这个古老的表演形式注入了许多新概念,情感表达流畅而丰富,且极具个人色彩。玛丽莎的专辑也在葡萄牙国内外都十分畅销,即便是不懂葡萄牙语的听众,也会为她的演绎而倾倒。
当然,任何的文字与图像都难以讲述出法朵魅力的万分之一,最好的体验方式还是要亲临其境去聆听现场的演唱。在里斯本和波尔图,每年都会举办“法朵之夜”,每年五月的科英布拉也会举办“燃烧的丝带”毕业庆典,还有老教堂门外的“窗边的夜晚”聚会,这些都是聆听法朵的最佳时机。
从小酒馆到大舞台,葡萄牙的法朵与阿根廷的探戈一样,都是从小酒馆与咖啡厅之间走唱的小编制人声乐团开始,回响于大众的社交场合中。虽然这种可能由多元文化交织混合而成的多血脉艺术最早只是在在民间流传,但如今经过众多艺术家们的努力,Fado已凭借它丰富的艺术内涵和哀伤优美的旋律开始征服和扬名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