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一讲的主题是,为什么不少发展中国家容易陷入民主转型的困境。这一讲的讨论,我们要从一个有趣的现象切入,那就是拉丁美洲国家跟美国在发展上的差距。
拉丁美洲和美国的发展差距
你肯定知道,西半球有着大大小小的几十个国家,包括了美国、加拿大两个发达国家,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以人均年收入来衡量,拉丁美洲国家跟美国的发展差距大约有5倍之多。
你可能会想,两者的差距历来如此吧?但其实,到年前后,拉丁美洲的很多地方跟当时的美国还相差无几。那么,为什么后来两者的差距变得这样大呢?
我们进一步说,经济其实还只是一个方面。拉丁美洲国家跟美国在*治上的分化,同样很显著。美国自年制定宪法之后,除了19世纪中叶因为奴隶制问题爆发过南北战争,其他多年基本维系了稳定的民主共和*体。
但拉丁美洲国家过去多年的*治,是以不稳定著称的。一说到拉美*治,你就可能会想到民主的不稳定和周期性的*事*变。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种状况才出现了改观。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美国的民主*体很稳定,而拉丁美洲反复尝试的民主*体经常遭遇危机呢?原因当然有很多。比如,有人强调,美国的宗主国是英国,拉丁美洲的宗主国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而英国跟西班牙、葡萄牙本身的差异就很大。
美国土地制度的*治效应
这种说法当然是有道理的。但这种观点忽略了一个重要视角,那就是拉丁美洲国家跟美国土地制度的不同,对两者*治发展道路的影响。听到这个说法,你可能有点疑惑,土地制度有那么重要吗?接下来,我就要跟你专门讨论这个问题。
美国从殖民地时代至今,已经有多年,土地制度自然经历过复杂的变化。但大体上,美国是一个以自耕农土地制为主的国家,普通家庭能以低廉的成本获得面积较大的自有土地。
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土地法》规定,为了鼓励开拓西部领土,决定分块出售当时东部十三州以西的新土地,每个家庭可以购买英亩的土地,并实行相对宽松的分期付款制度。到了年,可购土地的数量降至英亩,每英亩土地价格为两美元,但同样可以分期付款。
按照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的说法,以稳定的、自给自足的自耕农为基础,美国就能建成一个理想的社会。
后来,随着西进运动的推进,更为著名的土地法令是年的《宅地法》。该法规定,凡一家之长或年满21岁、从未参加叛乱的美国公民,只要宣誓申请土地的目的是为了自己耕种,在缴纳10美元登记费后,就可以领取不超过英亩的宅地。此后,只要居住并耕种满5年,申请人就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这意味着,当时的美国自耕农家庭几乎不需要花费什么成本,就能获得英亩的土地。英亩,相当于中国的亩,几乎是千亩良田,面积可以说相当之大。
《宅地法》实施多年以后,美国总共有2.7亿英亩土地是以这种方式分配的,大约惠及万自耕农家庭。这足以让一个个自耕农家庭丰衣足食,过上农业社会相对优厚的生活。
正是由于这种土地制度和自耕农模式,从年美国制宪到后来19世纪、20世纪的投票权普及,美国民众的*治要求一般都比较温和。不仅如此,跟无地农民或城市无产者不同的是,相对富足的自耕农更信奉凭借自己的努力过上好的生活,而不是仰仗再分配与福利国家。这也是美国个人主义精神一直比较兴盛的社会背景。
拉丁美洲大庄园制的*治后果
讲完美国,那么,拉丁美洲是什么情况呢?拉丁美洲国家的土地制度就完全不同了。尽管拉丁美洲各国、各时期的土地制度不完全一样,但总体上,它们是以大庄园制为主的土地制度。
这种制度的特点是:土地分配悬殊,少数大庄园占有全国的大部分土地,普通农民拥有土地的比例极低,大量无地农民不得不在庄园中充当雇农。比如说,年前后,拉丁美洲国家93%左右的家庭都不拥有土地。顺便说一句,年的拉丁美洲还是农业社会。
与之相对的是,大庄园拥有的土地规模超乎想象。在阿根廷,年前后,一位生活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最大地主,拥有万英亩的土地。这万英亩的土地到底有多大呢?折合一下,大约是平方公里。而今天上海市的城区加郊区面积,仅为平方公里。这个最大庄园所拥有的土地,比整个上海市还要大。这是多么的惊人!
在智利,年,比重不到1%的全国个最大庄园,占有全国土地的62%;年,大约10%的土地拥有者,占有智利全部土地的86%。这两个数据也是惊人的!
跟这些大庄园相比,大部分拉丁美洲农民由于没有自己的土地,要么在大庄园做着雇农,要么只能以不菲的成本租用大地产者的土地。通常情况下,这种生活只能勉强糊口,日子过得相当艰辛。
如果这些普通民众在*治上无权也就罢了,但到20世纪,很多拉丁美洲国家启动了民主转型,投票权开始逐渐普及。
以智利为例,年仅有几十万富人拥有投票权。但到了年,新增加了万普通男性选民。这些新选民,大量都是不拥有土地的底层民众。
于是,普通民众在*治上的激进改革诉求就产生了。他们不仅希望选出自己的代表,而且还要求对社会财富——特别是对土地——进行再分配。
我这样一分析,你就容易理解,为什么拉丁美洲的民主化,往往伴随着民粹主义的崛起,为什么拉丁美洲的左翼**会这样的深入人心。
从20世纪中叶阿根廷兴起的庇隆主义,到20世纪70年代智利崛起的阿连德派,再到20世纪90年代委内瑞拉出现的查韦斯左翼民粹*权,背后都有着相似的逻辑。
你应该知道,激进左翼的崛起一定会带来新的问题。如果民主意味着再分配、甚至是财产征收,富人阶层会怎么想呢?他们就不干了,他们宁可不要这样的民主。而*官集团更多来自于富有阶层,更容易跟富人结盟。
结果是,当民主演变为激进社会革命时,*事*变就上演了。这就是拉丁美洲国家从民主走向激进改革、再引发*事*变的常见逻辑。而这种模式的起点,竟然可以追溯到拉美国家高度不平等的土地制度。这一点,跟美国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
拉美国家的变化因何发生?
讨论到这里,你可能又会产生一个新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拉美国家最新一轮的民主转型,似乎多数国家并没有再重复过去的模式。如今,国际上一般认为,智利、哥斯达黎加、乌拉圭等国已实现民主巩固,巴西、阿根廷、秘鲁等国大致上拥有了尽管有瑕疵、但基本尚可接受的民主*体。那么,这种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呢?
大概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很多拉美国家的*治家与选民经历过过去的民主失败,而他们也在这种民主失败的经验中学习。比如,很多人都意识到,再分配斗争的激进化,很容易导致民主的垮台。既然如此,左翼*治力量的诉求就变得更温和了。
·第二,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后来,土地在财富和收入来源中的比重已经大大下降;相反,工商业资本和流动资产变得越来越重要了。这样一来,土地分配不平等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相对就降低了。
当然,我们还必须承认的是,拉丁美洲至今仍然是全球贫富差距最大的地区。那么,随着民主的深化,未来拉丁美洲的*治分歧是否还会被激化呢?这一点,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治学认知升级清单
好,我们这一讲,通过土地不平等的视角解读了拉美国家与美国在*治发展道路上的分化。
这一讲的重要启示是:民主固然是一个好东西,但在不同的社会结构下,民主会呈现完全不同的运作方式。民主究竟是温和、有节制并且导向善治,还是激进化与暴力化并且导向混乱,往往跟民主背后的社会结构有关。特别是,财富上的严重不平等结构,容易导致严重的*治分歧,使得民主运作遇到更多的困难,甚至偏离民主本来要达成的目标。
课后思考
在这里,我还要留给你一道思考题:除了拉丁美洲国家,你还知道有哪些国家在民主化过程中同样深受贫富分化的困扰吗?欢迎你在留言区分享你的观点。
我们这一讲是课程第五模块的最后一讲。我们在这一模块中,先后讨论了五个问题,它们分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体危机、“蒙博托陷阱”、威权主义的经济奇迹、民主转型的难题以及*治分歧如何影响民主等,由此为你理解发展中国家*治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尽管只有短短五讲,但我希望,借助这五次课程的理论与方法,你以后观察发展中国家的*治事件时,能拥有专业训练的视角。从下一讲开始,我们将进入课程的总结部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