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index.html15世纪,注定是人类海洋时代的开端。在15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家进行了大航海运动,发现了新航路,将世界联系在了一起。而在亚欧大陆的东边,明朝有郑和七下西洋的远航活动。每当想起中国的舰队穿梭在烟波浩渺的印度洋之时,我们总是澎湃不已。然而,明朝的船队的帆影很快就消失在了印度洋,取而代之的是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的船只。为什么明朝不能坚持航海运动?郑和下西洋究竟对中国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这都是我们需要深刻反思的。
一,郑和下西洋目的:追求万国来朝
对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目前史学家是总说纷纭。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朱允炆,其依据来源于《明史郑和传》的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然而郑和的船队在前后7次远航,都进入了印度洋地区,甚至到达了非洲,这明显不是为了寻找建文帝。寻找建文帝最多只能算是郑和下西洋的附带目的。
明成祖朱棣
另有说法,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联合印度共同抗衡帖木儿汗国。永乐二年(年)十一月,帖木儿集结数十万大军准备远征明朝。第二年2月,朱棣就命令甘肃总兵左都督宋晟开始防备。不过很快,帖木儿就去世了,帖木儿帝国随之分裂,对明朝的威胁就解除了。因此“联印抗帖”的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
帖木儿帝国
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同海外国家发展贸易,以增加国库收入。如徐一夔在《始丰稿》中认为,明朝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国家需要扩大海外市场,增加财政收入。然而,该观点完全忽视了明朝一贯推行的“海禁”政策,也就是禁止民间对外贸易。明朝虽然有资本主义萌芽,但是仅仅限于个别城市的个别行业,远远还未达到需要扩大海外市场的地步。另外明朝坚持“重农抑商”,发展工商业不符合明朝的基本国策。而郑和下西洋也没有达到增加国库的目的,反而因为“薄来厚亡”,最终导致国库空虚,不得不停止。
那么郑和下西洋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根据众多的史料来看,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宣扬国威,以表现自己的“天朝上国”地位。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巩珍写的《西洋番国志》记载:“永乐初,敕遣中外重臣循西海诸国昭示恩威,扩往圣之鸿规”。很明显,永乐皇帝希望通过庞大的舰队来展示明朝的强盛,达到“招抚远人”“万国来朝”的景象。中国古代总是将自己看做是“天朝上国”,而将其他国家和民族贬斥为“蛮夷”,认为世界所有的“蛮夷”都应该臣服于“天朝”,向“天朝”朝贡。这种妄自尊大的思想在明朝时期发展到了顶峰。梁启超曾经对下西洋的事件评价:“雄主之野心,欲博怀柔远人、万国来同等虚誉,聊以自娱耳”。
贡船
除此,明朝的皇室还希望能够在这种朝贡贸易中获得大量的海外珍奇。年,明英宗想派人下西洋,其原因就是因为在永乐和宣德年间的下西洋活动得到了大量的黄金、珍珠、宝石、珊瑚、异兽等物,如今都已经没有了。马欢在《瀛涯胜览》纪行诗中写到:“归到京华觐紫宸,龙墀献纳皆奇珍。重瞳一顾天颜喜,爵禄均颁兩露新”,就是描述了对明朝皇室对海外珍奇的喜爱。
二,一场“薄来厚往”的亏本买卖
年六月,郑和的船队从苏州浏家港出发,开始了第一次远航。这次远航经过中南半岛各国,穿过马六甲海峡,最终在年才返回。随后,从年到年,郑和又6次率领船队远航。郑和的航海运动规模十分庞大。在船队规模上,第一次就有62艘船,人员达多名。这些大船长四十四仗,宽十八丈(疑为八丈之误),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
郑和的船队航行的国家之多,路程之长,也让当时其他国家望尘莫及。在28年的时间内,郑和到达了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30多个国家,甚至有人认为郑和的船队曾到达过非洲好望角和澳大利亚等地。郑和船队的航海技术,也位居当时世界之首。根据《郑和航海图》记载,当时郑和船队白天主要使用指南针,夜晚则使用“过洋牵星术”,也就是根据观测星象来确定方向和位置,这在当时是最先进的。郑和船队能够抗击飓风大浪,能够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环境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
郑和下西洋路线
规模如此庞大,技术如此先进的船队,在“西洋”都做了哪些事情呢?第一,就是对沿岸的国家进行了国事访问,并且带外国使者到中国访问。如在第二次航行中,船队就带送外国使节回国,并且一路访问了了占城、暹罗(泰国)、爪哇等国。通过这种访问,明朝和东南亚、印度洋许多国家建立了政治往来。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阻力和纷争。如第一次航行,途经爪哇岛“麻喏八歇国”时,两国东西交战,其中西王误杀郑和船员。事后,西王派使谢罪,郑和没有进行报复。在三佛齐旧港,海盗陈祖义试图袭击郑和船队,结果被全歼。第三次航行时,在锡兰(斯里兰卡),其国王进攻郑和船队,被郑和击败,其国王被明朝废除。第四次航行时,苏门答腊的新王苏干剌截杀郑和船队,最终被郑和生擒。
郑和船队在航行中还在培养明朝的势力,调节一些国家之间的关系。如在消灭海盗陈祖义后,郑和就任命广东华侨施进卿为旧港之主,此后明朝在此册封了旧港宣慰司;第二次航行中,船队又代表明朝政府册封了古里王;第三次航行时,册封了满剌加(马六甲)王,使得暹罗国王不敢侵犯。从中可以看出,郑和的船队是以“天朝上国”的心态在参与各国纷争之中,甚至对他国有了政治干预。
除了进行政治活动之外,郑和船队的另外一件重要的任务就是进行朝贡贸易。郑和的船队满载瓷器、丝绸、锦绮、纱罗、麝香、铁器、金银等,因此被称为“宝船”。郑和船队每达到一个地方,就要求当地派遣使者来“朝贡”。当地的官员、使者或者商人则主要向郑和的船队“进贡”一些地方地产来换取所需,如名贵的木材、香料、宝石、珍珠、珊瑚等,实在没有什么特产,就是一些长颈鹿之类的奇珍异兽也可以。主要注意的是,郑和交易获得的珍奇并非用于发展国内的经济,而是为满足皇室的需求。由于郑和船队和沿岸各地的交易具有朝贡贸易的性质,那么进行了大规模的赏赐也是不可缺少的。因此,郑和船队进行的贸易活动,实际上就是明朝的一场“赏赐”“扔钱”的行为。
东非进贡的“麒麟”
三,郑和下西洋带来的后果和反思
通过郑和下西洋,永乐皇帝确实制造了“万国来朝”的繁华景象。明朝前期外国各国向中国派遣使者的频率之高是历代前所未有的。永乐时期,外国使者来朝次,平均每年就有15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并非是别人甘愿臣服于明朝,而是为了经济利益。明朝实行了“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制度看,也就是明朝会以超过商品价格多倍的价额来赏赐“朝贡者”。洪武五年,朱元璋规定“西洋锁里,世称远番,涉海而来,难记年月,其朝贡无论疏数,厚往薄来可也。
琉球贡船
朱棣继位后,也采取了这种“厚往薄来”的怀柔政策。而郑和下西洋无疑让沿岸各国尝到了甜头,于是这些西洋小国纷纷遣使到明朝进行了“朝贡”,以图获得更多的回报。如马六甲王在永乐九年率领妃子、大臣等多人到明朝朝贡,永乐帝进行了大规模的赏赐,有“赐王金绣龙衣二袭,麒麟衣袭,金银器,帷慢衾稠悉具。妃以下皆有赐,将归,赐王玉带仪仗鞍马,黄金百、白金五百,钞四十万贯、钱二千六百贯,锦绮纱罗三百匹、帛千匹、泽金文绮二、金织通绣膝欄二”。为了得到这笔丰厚的“赏赐”,外国的许多商人也打着使者的旗号来和明朝进行贸易,其结果表面上是世界向明朝朝贡,实际上成为了明朝向世界朝贡。
郑和下西洋不仅没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财富,还造成巨大的财富外流。通过向“朝贡”着的大量赏赐,使得中国的铜钱不断外流,造成了国内铜钱稀缺,纸币(大明宝钞)贬值。宣德年间,大米、棉布等物资的价格比洪武年间上涨了50倍,布匹的价格更是上涨了多倍。通货膨胀严重打击了工商业的发展,也严重损害了普通百姓的利益。诚如侍讲邹缉上疏:“钱出外国,自昔有禁,今乃竭天下之所有以与之,可谓失其宜矣”。
大明宝钞
除了连年累月花费大量的赏赐钱财之外,郑和持续二十八年的下西洋活动所产生的耗费也惊人的。郑和每次出海,大小船只多膄,每只船的造假为多两白银。罗登懋著《三宝太监西洋记演义》写道:“这个船数又多,制作又细、赞用又大,须是支动天下一十三省钱粮来,方才够用”。不仅如此,皇帝还要对船队官兵进行大规模的赏赐,如永乐九年一次赐“钞二十万锭并彩币等”。在永乐帝时期,大臣们就纷纷上书“外国取宝之非”,建议停止下西洋的活动。年,由于财政困难,永乐帝一度停止了下西洋。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后诏,“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皆停止”,明宣宗在继位后一度恢复,下令郑和进行第七次远航,随后明朝感到财力已经无法支持远航活动,于是下西洋最终被停止。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明朝的“郑和下西洋”,并非是中国和外国的经济交流,而是宣扬国威的“朝贡贸易”行为。在这种朝贡贸易中,明朝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去“赏赐”他国,最终制造了“万国来朝”的景象,但是也掏空了明朝的国库,严重损害了国内的经济利益,最终不得不被迫停止。在明朝的海上活动停止了之后,葡萄牙迪亚士的船队于年到达了好望角,随后,印度洋成为了葡萄牙的舞台。和明朝不同,西方国家的航行并非是为了满足虚荣心,而是为了垄断贸易线路和资源,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刺激本国的工商业发展。因此,西方的新航路运动是具有经济动力的,是能够长期进行的,并且规模越来越大。
从明朝和西方国家的航海运动的区别也可以看出,明朝和西方国家在文明特征上是具有根本的区别的。明朝时期的中国还是一个小农经济国家,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国家也推行了“海禁”和“重农抑商”,严重制约工商业的发展。而西方国家此时已经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工商业成为了国内的主导产业,国家推行了重商主义政策,鼓励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最终,西方国家的海外扩张刺激了国内的手工业发展,使得西方国家开始朝着工业文明时代前进。而明朝一直停留在农耕文明阶段,使得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