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患者体验活动 https://m.39.net/disease/a_6408817.html在清末民初时,有这样一个“儒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痒。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等9国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
他还是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的人。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他叫辜鸿铭。
辜鸿铭,字汤生。早年他的祖辈迁居到南洋,所以他后来就在南洋出生。他的父亲能说一口流利的闽南话,又能讲英语、马来语。他的母亲是个金发碧眼的西洋人,既能讲英语也能说葡萄牙语。父母两人都会不止一种语言,所以在这种家庭环境下出生的辜鸿铭,自幼就对语言有着出奇的理解力和记忆力。
聪明伶俐的辜鸿铭自小就很受众人喜爱,当时的橡胶园主布朗先生因为没有孩子,就将他收为义子,并自幼让他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
年,英国的炮舰打开了中国就封大门,也打开了中国百年屈辱的历史。辜鸿铭的义父布朗先生对他说:
“你可知道,你的祖国中国已被放在石板上,恶狠狠的侵略者正挥起屠刀,准备分而食之。我希望你学通中西,担起富国治国的责任,教化欧洲和美洲。
这句话点起了年幼辜鸿铭心中的一盏明灯。后来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把十岁的辜鸿铭带到了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由此开始他长达14年的西方留学。临行前,他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说:
“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年幼的辜鸿铭谨记在心。到了英国的辜鸿铭,刻苦学习,以最朴拙的死记硬背办法很快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等多国语言,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著名的爱丁堡大学录取,在外十余年,每每接触西方的新文化,他都要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对比,而这无不让他对中华文化产生滔滔敬仰之情。
十四年后,学成归来的辜鸿铭致力于研究中华文化,苦读中国典籍,徜徉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海洋中,辜鸿铭觉得如此优秀的民族文化必须要让全世界知道,于是他醉心于把中国的儒学经典翻译成英文,他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论语》、《中庸》和《大学》完整的翻译了出来,并且《论语》和《中庸》正式出版发行。
虽然他接受了十多年的西方教育思想,但他骨子里依然烙印着父亲那句叮嘱“你是中国人”。他时刻以作为中国人而骄傲。一次,他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对学生们公开说:
“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四夷之邦。
即便在那样的形势下,他仍然称西方为“四夷之邦”。可见在他内心里,“天朝上邦”思想十分深刻,也说明他虽然学贯中西,但仍然是一个“儒生”。
辜鸿铭认为,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他批评那些“被称作中国文明研究权威”的传教士和汉学家们实际上并不懂中国,不懂中国的语言,不懂中国的文化,更不懂中国人。
他独到地指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深沉、博大和纯朴,此外还有“灵敏”。根据这一独到观点,他把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对比,凸显出中国人的特征之所在:
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但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
也正因如此,辜鸿铭说,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温良”,“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在中国人温良的形象背后,隐藏着他们“纯真的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辜鸿铭写道:
中国人“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一一种心灵的生活”。
辜鸿铭是一代儒生,但在那个年代,最为人诟病的就是“腐儒”,面对西方文化猛烈的“进攻”,中国的传统文化显得羸弱不堪,他对传统文化爱之深刻,哪怕用偏激的行为也要呼吁众人保护自己国家最宝贵的财富。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一片哄堂大笑,辜鸿铭平静地说:
“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虽是狂傲的北大都对这个“腐儒”敬仰万分,“天下第一狂儒”的名号也只有辜鸿铭能担当了。
(参考资料:《天下第一狂人——辜鸿铭》,《—年辜鸿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