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治疗白癜风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uvrjcg5/如果问,冷战期间美苏双方最危险的一次对峙是哪次?相信许多人都会回答是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其实,在年双方还曾在地中海地区发生过一次严重的海上对峙,而且就紧张程度而言,也丝毫不亚于“古巴导弹危机”。
年导弹危机之后,表面上核大战的阴云总算散去,但美苏两个大国暗地里的较量却不曾放松。
年4月,美国人将携带有“北极星”导弹的核潜艇开到了土耳其。该导弹是美军实际装备的第一枚用于实战的潜射核弹道导弹,射程最远可达公里,如果在地中海附近部署,可以威胁到莫斯科。
这是苏联人无法接受的。于是,如何平衡美国在地中海地区的战略威胁,成了苏联决策层的头等大事。
但当时的苏联海空军和美国比,还是相当劣势。即便想办法暴兵,还有个更大的难题无法解决,就是地缘因素。苏联海军想从黑海到达地中海,必须要越过土耳其控制的三个海峡,而土耳其可是北约成员国之一,怎么会放苏联海军过去呢?
于是,苏联只剩下一个办法,利用中东国家的反以情绪,积极联合阿拉伯世界。实际上,在50年代后期,赫鲁晓夫时代,苏联就曾向埃及示好。但当时的埃及总统纳赛尔奉行不结盟政策,对苏联也只能算不冷不热。
但第三次中东战争阿拉伯联军6天即以惨败收场,使得一向提倡不结盟的纳赛尔开始认真考虑苏联抛来的橄榄枝。此后,苏联在埃及不仅部署了海、空军基地,还提供了数万名苏联军事顾问,指导训练埃及军队。
纳赛尔
可惜好景不长。纳赛尔病故后,接任的萨达特总统并不十分买苏联的账。虽然此时埃及依然要靠着苏联提供的援助对抗以色列,但埃苏两方战略目的上的分歧开始日趋凸显。
苏联人的目的是在地中海区域建立更长期更深远的政治影响,不太愿意马上和以色列以及背后的美国爆发高烈度冲突。而埃及此时受国内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影响,眼前目的就一个,“把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
双方分歧越来越大,苏联十分担心大量军援会使埃及难以控制,以致拖延提供计划中给予埃方的援助。苏联的这一举措惹恼了萨达特,年萨达特下令驱逐全部苏联军事顾问,并收回苏联在埃及的军事设施。与苏联交恶之后的埃及,以阿拉伯世界“大哥”自居,公开宣布将攻打以色列。
萨达特
年10月6日,以埃及为首,包括叙利亚、伊拉克、约旦等一众阿拉伯国家,发起了针对以色列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赎罪日战争”或“斋月战争”)。埃及的突然袭击获得了大胜,巴列夫防线被冲垮,埃及夺回了失去6年的西奈半岛。
但获得阶段性胜利的埃及却没有继续乘胜追击,使以色列获得了宝贵的反应和喘息时间。
10月13日,得到美国大力支援的以色列,开始向阿拉伯联军大举反攻。10月17日,以色列部队推过了苏伊士运河,西奈半岛的埃及第3军被以军包了饺子,自知顶不住的萨达特赶忙向苏联救援。
虽然萨达特治下的埃及并没有让苏联十分满意,但埃及被以色列打败则更加对苏联不利。10月22日,在苏联的提议下,联合国通过了号决议,要求参战各方停火。
有人想灭火,有人不想。作为北约对抗苏联的桥头堡,土耳其非但没有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把苏联海军挡下来,反而海空两方面为苏军让道。原因可能是,它不喜欢苏联,但更加不喜欢以色列吧。在接下来的几天内,相关各国都眼看着东地中海区域苏联舰艇越聚越多。
神仙打架,凡人遭殃。全世界的目光,都锁定在了中东,锁定在了地中海。很显然,这次的中东战争,已经不像前三次,只是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的事了:美苏两国可能要亲自下场!
联合国方面除了出台号决议约束参战各方,也通过各种渠道给美苏双方降温,以求对话解决,可惜均遭无视。北约的一众盟国小弟先受不了了,为避免事态扩大,他们(除葡萄牙外)一反常态地拒绝为美国飞机提供基地和补给。
对于联合国号有关停火的决议,埃及和叙利亚立即表示同意,毕竟被打得不行了。但以色列拒绝执行,对被包围埃军的进攻还在继续。
勃列日涅夫首先表了态,他表示苏联赞同联合国的停火决议,但同时要求美国也要遵守(指约束以色列)。如果美国无法令以色列停止进攻,苏联将会单方面直接介入。
美国会遵守吗?
它会,实际上是不遵守也不行了。美国人通过各种情报手段发现,勃列日涅夫真的不只是说说而已。美国人发现:1.更多携带反舰导弹的苏联舰艇正赶往地中海区域。2.苏联的7个空降师正在调遣,军用运输机已停止对埃及输送物资,转而飞回苏联准备空运空降部队。3.苏联海军舰队中多了3艘两栖登陆舰,显然是准备亲自动手登陆苏伊士河区域了。
勃列日涅夫
此时的美国预判苏联真的要动手了,尤其是判断苏联可能会对以色列使用核打击,白宫高层的神经一下绷了起来。24日晚上11时41分,参联会主席托马斯·穆尔下令美军在全球进入三级战备,25日凌晨2时,美军位于关岛的安德森空军基地,加油机紧急升空,B-52已挂载好核弹,随时待命。
10月25日上午,白宫在紧急开了一夜的会之后,对外宣布美军在全球启动“三级战备状态”。这是美国首次全球范围的“三级战备状态”,年的“古巴导弹危机”那次,虽战备级别更高,但只是局部(战略空军司令部)范围内的“二级战备”。
至于白宫为何把战备等级调到如此之高,原因可能有三个:一,美国人此时正深陷越南泥潭,能调动到中东地区的兵力有限,真打起来恐怕会吃亏;二,70年代的冷战格局正变为苏攻美守,美国对苏联的总体军力还是非常忌惮,稍有风吹草动神经便极度紧张;三,这本身也是策略的一种,博弈论中的胆小鬼博弈。
同时在另一方面,美国要求以色列立即停火,并停止向以色列输送战略物资。
这一软一硬还真的奏效,苏联在最后一刻停止了在苏伊士河地区用兵的计划。10月26日,美国战备状态解除,全世界都捏了一把汗。
天下太平了吗?并没有。
苏联人还在继续向地中海地区增派舰艇,并开展了针对第六舰队的海上演习。在苏联海军高层的授意下,各舰艇采取“紧逼防守”的姿态,各自分工牢牢锁定美舰。当然,演习的主要课目就是,导弹打航母。截至10月31日,苏联在地中海地区部署的舰艇已达到96艘,纸面上远超美国在这一区域60艘舰艇军力。
此刻,处于最尴尬局面的变成了美海军第六舰队。撤,则丧失对中东的控制权,同时失信于美国的所有盟友。不撤,这么多苏联舰艇只需一轮导弹齐射,美第六舰队不死也要残废。
而且,最让美国决策层难受的,还不是苏联舰艇的数量,而是他们的作战策略。为了弥补舰艇总体实力的劣势,苏联海军摆出一副“海上拼刺刀”的架势:所有舰艇一律靠近到美国舰艇可视范围内。自己能不能存活不重要,一定要击沉美国航母。甚至在更晚些时候,苏联海军部分舰艇已经不再用导弹锁定美舰,而是改用舰炮。
第六舰队的3艘攻击型航母和2艘直升机航母均“享受”了这种待遇。
最终,华盛顿方面下令第六舰队撤离该海域,向西地中海航行。看到美国释放的缓和信号,苏联海军地中海分舰队,也于11月4日撤离该海域。一场冷战期间美苏双方最大规模的海上对峙,总算是有惊无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