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7年的建设,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下称“产业园”)在平台建设、人才培养以及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已初见成效,预计到明年底,园区所有的硬件设施将全部落成并基本投入使用。
8月23日,“新时代·新平台·新机遇”——“一带一路”走进粤港澳大湾区大型网络主题采访活动来到位于珠海横琴的产业园。作为《粤澳合作框架协议》下的首个落地项目,产业园由两地政府共同开发,是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和促进粤澳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8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韩正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韩正强调,要支持澳门建设中医药科技产业发展平台。
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澳门大学拥有我国第一所中医药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而且布局了十多年,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同时与内地的高校、中医药研究院、中医院、制药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有些专利已经进行了转化,这都是澳门在中医药产业方面的优势。
“我们在产业园的研究院正进一步的利用这个公共服务平台,把我们实验室的成果推向产业化。”宋永华说。
好消息是,建筑面积约12.8万平方米的产业园孵化区,预计年底落成并基本投入使用。届时将为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入驻,特别是为澳门企业入驻提供技术、创业发展、投融资、法律等方面的服务和发展的条件,逐步实现园区项目从培育企业到培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预计可容纳约家企业。
另外,产业园率先推进的包括GMP中试生产大楼、研发检测大楼、科研总部大楼以及配套设施等在内的公共服务平台,已于年9月全面落成并投入使用。其中,GMP中试生产线严格按照中国内地及欧盟GMP认证标准进行建设及管理,为园区用户提供临床试验样品及注册批样品的试制和上市产品的生产服务。
粤澳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开发有限公司副总裁谢毅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澳门还没有实行GMP的标准,所以其优秀的中医药产品在走向内地和国际市场时就存在障碍,产业园则可以帮助澳门的中医药企业改进工艺,从质量方面对接国际化标准,从而扩大产能及拓展市场的空间。
除了搭建以技术为主的公共服务平台,产业园在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方面也已初见成效。自年开始,产业园举办了5期面向澳门中医师的中医药专业的培训及实践活动,累计参加人员为41人,并且组织广东省中医药的专家和澳门的中医师一起举行义诊活动。
与此同时,产业园在莫桑比克举办了7期中医特色疗法培训班,累计培训名莫医院的医生及理疗师,首次将中医药技术引入医院系统。
此外,从到四年间,产业园在澳门、以泰国为代表的东盟国家和以葡萄牙为代表的欧盟国家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了8场国际论坛,为传统医药在各区域的协同共促发展奠定了基础,初步建立起澳门与葡语国家、欧盟国家、东盟各国的联系,同时打通了各国在传统医药产业合作的渠道。
“从项目的进展来看,是符合我们预期的。目前各方面都很顺利,包括对澳门企业的帮助、对澳门就业的促进,带着澳门的中医师‘走出去’等等,我们还将促进内地的中医药龙头企业跟澳门的企业‘大手拉小手合作’。”谢毅说。
值得一提的是,年12月,珠海横琴专门出台实施14项措施,从设备购置补贴、场地租金补贴、企业发展扶持、科研成果奖励等方面,扶持产业园发展。
年7月,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络办公室正式挂牌产业园,为产业园的公共服务平台及园区内的企业在药品注册、审评审批、行政许可等过程中提供全方位的政策咨询和技术指导。
种种利好使得产业园招商情况较为理想。截至年6月30日,产业园累计对接洽谈企业家,累计注册企业85家,涉及中医药、保健品、医疗器械、医疗服务领域。其中,澳门企业24家,占28.24%。